最近一位曾在教育机构任教多年的朋友跟我吐槽:
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“补数学”,到处乱报班,却并不清楚自己家孩子到底要补哪一方面。结果钱也花了,时间也投入了,孩子的数学水平却不见明显提升。
就...挺心塞的,这种现在很好理解,现在家长都对学习很重视,但是自己了解的也不多,没有办法给孩子很好的规划,差了不补也不行,所以就有了这样的现象呀~
所以我今天想和大家说说这方面的内容,给大家分析下补数学到底在补什么?如果我们能把“补课需求”拆解清楚,是不是就能做到有的放矢、事半功倍!
图片
01
补数学,实际上就是补这些板块!
1. 基础知识
最核心、最重要的部分——基本概念、定理、公式、法则。一旦出现漏洞,整个数学体系都会摇摇欲坠。很多考砸的孩子往往是某些知识点从未真正学懂,导致“没掌握、丢分不断”。
▶️要补什么?
差在概念不清:花时间精读教材例题,逐字逐句弄懂定义和原理;
差在公式应用:先把重点公式默写并配合典型例题,多做“将公式灵活运用”的题目。
2. 计算能力
数学说白了就是“逻辑 + 计算”。很多同学掌握了知识点,却被简单的运算给“坑”了。
错误点:简便运算出错、估算不准、反复在同类型题上栽跟头。
提升要领:提高速度和准确度,比如做口算、笔算专项练习;定期限时测试,培养稳定性。
3. 解题技巧
对于同一道题,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解题过程。会总结技巧的同学,不仅解题速度快,还能在未知的情境下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。
▶️怎么补?
审题训练:精确读题,抓住关键字、隐含条件;思路梳理:对常见题型逐一建立解题思路,遇到类似问题时能迅速判断用何种方法;归纳“突破口”:做完题后多回顾“是哪里开启了思路?”久而久之,下次碰到难题时也能更敏锐。
4. 数学思维
这是优秀与普通的分水岭。当我们说一个同学“数学思维好”,往往指他能进行深层次分析和推理,如分类讨论、归纳推理、演绎推理。
价值所在:在难题或超纲题目面前,思维好的孩子能把问题拆解或转换成熟悉的结构,再一步步攻破。
如何培养:多做难度适中的探究题,或尝试一些竞赛思路的题目,着重过程思考,而非只关注结果。
5. 数学应用
真正学好数学不是“纸上谈兵”,而是能将知识用于实际生活或跨学科(如物理、化学)问题。
▶️提升方法:
现实场景中找数学:比如量角、测量体积、计算时间差等,激发孩子对“数学是有用的”认知;
用数学解决跨学科难题:如物理中的运动问题、化学中的浓度、密度计算,让孩子感到数学的强大作用。
02
不同分数段,侧重点各不相同
1. 不及格 / 刚及格:补基础知识
说明孩子对基础概念、公式都掌握得很不牢,很多题型甚至无从下手。
要先把缺失的“地基”补起来:
先过教材、补缺漏,确保每个章节的关键知识点都懂;再通过简单题巩固,渐渐提升对基本运算的熟练度。
2. 及格线 +10 分左右:补计算和解题技巧
大部分基础题能做,但一到中难题或稍繁琐计算就失分明显。
增强计算准确度:加强口算/笔算训练;学习解题套路:从常见大题或关键题型入手,练习最优解法或特定思路,迅速提升“难题得分率”。
3. 及格线 +20~30 分:补数学思维
想再往上冲,需要在思维层面突破。
可以接触一些思维挑战题、竞赛类型题,或在日常作业中主动进行“多解”“变式”思考;要养成“自己琢磨”的习惯,让头脑活跃度加倍。
4. 接近满分:关注数学应用
孩子如果已经在校内题目上稳定高分,不妨让TA尝试更多跨学科或实际生活应用层面的题,体验“知识灵活运用”;这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,更能在竞赛或未来专业选择上抢占先机。
03
家长必须先搞清:孩子到底要补哪一块?
很多家长只是看到孩子分数不理想,就盲目报班、跟风选择各种课程。可若不了解孩子的真实短板,补完一大圈后未必见效。
建议:先进行一次较全面的“诊断”,如看试卷分析、问孩子对哪些知识点没概念,对哪类题型总会出错?
对症下药:确定主要瓶颈在哪,再选相应的补习重点或课程,不然就像头疼医脚,花了钱却收效甚微。
写在最后
补数学,绝不是“题海战术”或“盲目跟班”就能解决,而需要先清晰分辨:孩子究竟缺了基础?计算?技巧?思维?还是应用?
如果我们先找到准确“症结”,再匹配相应策略,才能帮助孩子尽快脱离低分区或在现有水平上进一步突破。
愿每位家长都能用正确的视角审视孩子的数学问题,让“补课费”和“孩子的时间”都用在刀刃上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下一篇:没有了